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教学1.在多种形式的操作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进展。 我们在组织游戏活动时,不仅让幼儿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又要注意各种能力的培育和训练。同时,还得教给幼儿有关的数学方法和经验。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让幼儿每拿到一道算式就口编一道符合逻辑的应用题。在此类游戏活动中既能加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 10 以内的加减计算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熟悉长方体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触摸、动手制作等多种方法来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结构特征。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 2.在实际活动中操作提升幼儿对数学的感性熟悉。 不要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化讨论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精心〔制定〕活动。注重其实效性。如:学习"7'的组成,课上〔老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 7 粒石子,教学时,要求幼儿先数一数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多少分法?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来操作,还未等幼儿完全分好,老师已请幼儿回答结果,老师虽说让幼儿操作但不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老师可制定成如:准备 7 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 1 和 6、6 和 1;(2)按颜色分,可分成 2 和5、5 和 2;(3)按形状分,可分成 3 和 4、4 和 3;老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无论只是对感性熟悉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推断的基础。所以在制定操作时,老师应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制定操作的步骤及必须要幼儿观察和思索的问题。幼儿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组成,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来操作也是确保操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3.在游戏过程中操作中获得知识。 我们将操作活动游戏化,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 5 的组成时,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再由幼儿模仿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纳玩"撒圆片'的游戏,我将红、绿两种颜色不同的圆片分别贴在一起制成双色圆片,游戏时,每人得到 7 个双色圆片,幼儿把 7 个双色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看一看,7 个圆片中有几个红色圆片,几个绿色圆片,从而自然得到 7 可以分成几和几,再将其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如此经过反复游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再由老师系统地总结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在操作活动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