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感想一千字 5 篇 看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感想一千字篇一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不仅浓缩了新疆地区的文物遗存、人文风貌、城市风光,还以“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大维度为视角,“全景式”权威讲述了中国新疆历史事实,堪称一部“由文物、文献与遗址”构建的中国新疆历史影像教科书。 想深化了解新疆的历史印记,这部纪录片应该这样看! 一枚小小的钱币背后隐藏着什么神奇? 高昌吉利钱外圆内方,对应着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是当时中国铸钱的通用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阚、张、马、麴四大家族承袭中原地区的治理模式,他们的治所就在今日的高昌故城。 汉文吉祥语“高昌吉利”,需要根据顺时针方向阅读,寓意高昌国吉利太平。 据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孟楠教授讲解,在塔里木盆地南缘还发现了汉佉二体钱,一面是汉文,一面又是当地流行的文字佉卢文。同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现的龟兹五铢钱中也有汉龟二体钱,也就是说它上面既有汉文,也有龟兹文。 新疆出土的一只青花瓷凤首扁壶,馆藏于伊犁州博物馆,你知道与它相对的另一只是在哪里发现的吗?它们又共同诉说着什么故事? 出现在新疆地区的元青花瓷,以一种蓝色颜料为人熟知:苏麻离青。元代青花瓷的分布,遍及全国,它们以鲜艳的蓝色闻名于世。 馆藏于伊犁州博物馆的元青花凤首扁壶,与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瓷遥相呼应。 一鸾一凤,两只青花瓷凤首扁壶,共同诉说着那一时期新疆地区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 “巴扎”是什么? 每周日,喀什郊外的牛羊大巴扎都会准时开市。在今日的维吾尔语中,“巴扎”意为“集市”。最早开张的是出售头套、牵绳的维吾尔族老人,方便稍后成交的买主能牵走自己中意的牛羊,他的生意几乎完全取决于牛羊巴扎的交易数量。 这种古老的畜牧交易形态在西汉时,便已经在新疆地区存在。 喀什牛羊大巴扎的规模在亚洲屈指可数,主要交易牛羊等畜产品。讨价还价依旧沿用传统的方式。这里不仅吸引来买主,也招徕众多好奇的游客。 精绝古国一枚小小印章诉说的历史 这是一枚东汉时期的官印,出土于尼雅遗址,刻着“司禾府”的字样。 司禾府是汉代时期管理屯田和粮食种植的机构,证明了东汉曾在尼雅一带屯田。 唐代的屯田规模更大,根据吐鲁番文书记载,在巴里坤大河附近屯田的唐军,曾一次性缴纳 3800 石粮食,相当于今日的 170 多吨。 清代的新疆屯田点遍及天山南北,汉族、维吾尔族、回族、锡伯族、满族等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