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效应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影响 《环境卫生工程杂志》2024 年第三期 1 邻避大事频发的缘由分析 1.1 设施运行不法律规范导致居民频频抗议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设施建设过程不法律规范,选择技术不合理,导致设施建成运行后二次污染问题频发。例如填埋场填埋作业不法律规范,大风一起,垃圾满天飞,居民退避三舍仍难躲避;部分地方采纳的堆肥处理技术不过关,导致设施周边臭气冲天,居民难以忍受;渗沥液不能得到妥当处理,部分地方存在渗沥偷排现象,严峻污染设施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居民抗议不断,甚至阻挡垃圾进入填埋场;部分小型垃圾燃烧设备简陋,烟气净化手段简洁,烟气排放不达标,浓烟滚滚,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居民频频实行激烈措施进行抵抗。 1.2 政府决策方式引发居民抵触目前各地采纳的政府决策方式依旧是“政府确定-宣布”类型,即政府从项目的前期规划、选址到可行性讨论、选址、建设,不能充分考虑设施建设周边居民的看法,甚至有些设施在选址时根本没有征求居民看法,只是在建成运行后通知居民了事。这种决策方式触及了居民切身利益,导致居民的激烈反对和抗争,甚至由此引发严峻的群体性大事,危害社会安定。公众与政府的对立冲突不断升级,导致公众对政府不信任感的进一步加剧。 1.3 公众垃圾处理学问缺乏引发盲从如今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每年两会期间,都有多达上百位代表和委员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提出建议和要求。关注生活垃圾处理的人虽多,但是大多数人了解生活垃圾处理学问大多是从网络、报纸、电视新闻上得来,而非专业机构传授。由于网络、报纸、电视作为新闻消息的传播手段,局限于新闻消息的时效性,并不能深化地分析所得信息的真假,从而造成文字片面性,错误地引导人们做出推断。例如个别媒体在炒作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时候,往往与设施周边居民患有肺癌、胃癌、肠癌病症联系起来。然而事实却是这些患者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之前就已经患病,并非是垃圾设施的建设诱发病症。 1.4 补偿机制不健全①补偿形式不科学。邻避设施的补偿可分为现金补偿和非现金补偿 2 大类,非现金补偿包括实物补偿、应急基金、财产保险、效益保障和经济激励[2]。我国常用的补偿为现金补偿,非现金补偿较为少见,居民也乐于接受现金补偿。但现金补偿是一次性的,并没有考虑设施建设运行对周边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往往设施建成运行后,居民内心中的邻避心理并未减弱,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