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伟大只欠一个道歉名人故事 钱学森的宏大只欠一个抱歉名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 1958 年。那一年,中国在搞“大跃进”,粮食亩产要一年翻番,各地都在“放卫星”。1958 年夏收结束,各地的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6 月 8 日,河南省信阳地区遂平县宣布,小麦亩产 2105 斤,四天后,这个县又声称亩产增加到了 3530 斤。6 月 12 日,遂平县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实现小麦亩产3520 斤,报纸的新闻标题为《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这是第一次出现“放卫星”这个高产专用词。 就在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放出“卫星”后的第四天,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中科院力学讨论所所长钱学森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一文,详尽而“科学地”论证说:“如今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土地上的太阳光能的 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 30%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养料,其中 1/5 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就不是如今的两三千斤,而是2000 多斤的 20 多倍!这并不是空谈。” 在另一篇发表在《学问就是力量》杂志上的文章《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中,钱学森进一步从力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更细致的计算:“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 94 万斤碳水化合物。假如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当是这个数字,94 万斤!” “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行能是百分之百,估量最高也不过是 1/6,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 15.6 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当是 7.8 万斤。这是说全年 365 天都是晴天,假如因为阴天而损失 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当是 5.85 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假如仅在暖季才长,或许要再打一个 2/3 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 3.9 万斤了。” 钱学森的论文为各地大放卫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论证”,他的文章还深深影响了最高决策。 “放卫星”的结果就是,到了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 1958 年粮食总产量到达 4250 亿公斤,几乎是上一年的 10 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粮国——实际产量只有 2000 亿公斤。后来发生的事实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三年灾难时期”,因粮食的短缺,农村爆发大面积的饿死人现象。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