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剑桥之争”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结合问题 2003—9—12“两个剑桥之争”曾在经济学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本文拟就这场争论中的一个基本线索-—宏观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做一点探讨。[1]一、问题的由来在西方经济学的早期进展阶段,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没有明确的划分,常常混合在一起。19 世纪 70 年代,微观经济学在边际革命中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后经马歇尔的大综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学领域仍然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新古典正统的宏观方面只有一个货币数量论而已。事如琼·罗宾逊所述:“正统学说包括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原理和货币学说。在原理部分,主要论题是供需影响下的市场行为,商品相对价格以及‘生产要素’的相对收入的确定……货币理论部分则很不相同。这部分要讨论一般物价水平,而且必须包括像通货膨胀和商业循环这些麻烦的问题。”[2]1936 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宣告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它讨论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结论。经济理论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在古老的一极,价格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左右着厂商和消费者的行为,使经济主体实现最优化,充分就业和经济效率是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伊甸园;新生的一极则主要是宏观方面的,凯恩斯并没有自己的价值或价格和分配理论.并且,凯恩斯断言,人类社会已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了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的魔鬼。 如何将这两个极端结合起来,建立起统一的微观宏观经济学体系成为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要讨论课题。 二、新古典综合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以前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着重点放在由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替代效应上的微观经济理论,即新古典经济学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根据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六版中提供的定义,“新古典综合乃是这样一个体系,它把总收入决定论跟更早些的古典相对价格理论及微观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运转灵活的体系里,配合以用来实现古典理论的高度就业假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则古典理论便回复到它原来本有的状态,而且经济学家们又重新满怀信心地讲述古典的真理和社会经济原理。”[1] 具体地说,这一综合是按如下线索完成的:首先,它接受凯恩斯的基本论点: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调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