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部经营策略与方案一、现状与趋势a) 政策环境:i. 国家层面政策长期扶持鼓舞中医药.ii. 医疗行业从以前类似“计划经济”的状态加快市场化步伐,中医将从公有体制中裂变出很多机会,释放出一些原本被禁锢在公立机构的重要资源,如“人才、许可”。b) 消费者:i. 消费者受中华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骨子里对中医有亲近感.ii. 亚健康人群的增加(例如手机颈)和老龄化人口增加,增加了对中医药的需求。iii.消费者尤其新生代消费者更加倾向快捷便利的产品与服务,中医药的口感辛苦难闻、煎熬费时,成为部分消费者的接受障碍.c) 竞争者:i. 门诊:行业进入门槛低,中医门诊、诊所等直接竞争者大量涌现。家门口、面对面的竞争将成为常态,对日常经营的精细化、专业化提出要求,很难像以前赚钱那么容易。ii. 医院:各路资本跨界进入医疗行业,公、私体制的大中型医院大量布局城市各区。面对完全不在同一量级的“大个子"竞争者,我们要清楚自身的定位、边界、规模。咏春拳不怕拳击,但首先要躲过重拳攻击和挤压。iii.西医:蛋糕的最可怕争夺者永远是西医(替代者),西医进展日新月异,不仅争夺消费者选择偏好,而且还影响中医医生人才的专业选择。从根本上动摇中医长远生存的根基。二、市场定位与进展目标a) 大众的就医成本,是我们的天然保护伞。人们“同城化、社区化"的就医心理和习惯形成了自然的市场区隔.假如条件允许,人们一般“小病、常见病、慢性病在社区;大病才去大医院;疑难杂症才会异地就医".b) 中医在“慢病、难病”方面的优势,是我们的护城河。中医适合在社区土壤生存,但须清醒认识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否则,护城河也起不到作用。至少在现阶段来说,中医在“急危重”方面不如西医有整体优势。c) 市场定位:综合“消费心理、医疗人才、规模限制”各种因素,我们的市场定位适宜:i. 服务半径 500—800 米核心社区(厦门岛内人口密度已达 15000 人/ 公里 2),核心社区人口 1。5 万人,额外辐射人口 3 万人。ii. 核心业务:中医(内科专业、妇科专业、儿科专业、男科专业、针灸专业、推拿专业等),为人们提供常见病、慢性病、难病杂症的诊疗。d) 进展目标:进展应该是循迹可行的。成熟可靠的模式复制是比较靠谱的进展方式。依据城市的容量,考量“人口密度、竞争程度、市场成熟度、运营成本"等因素,选择符合条件的类似市场来布局,成功的概率较高.要有质量的市场,避开“数量的扩张”。一个设区市,在人口较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