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际信任相关讨论文献综述 1. 对人际信任有关理论的探讨 由于目前对信任的讨论尚无权威性的公论,论文从现有的零碎的理论讨论中借鉴一些来探讨人们信任这种特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心理及行为。 1.1 人际信任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定义很多,而且各有强调的侧重点. Gambetta 把信任定义为信任对方即使有机可乘也不大可能做出损害己方的事情。 Mayer 等认为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另一方,但它却同意放弃这种机会而信任对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 Rotter 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方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预期。郑也夫则把信任看作一种信任别人的行为或周围秩序符合自己愿望的态度。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认为:第一,信任是个体间的一种心理预期和情感倾注,而这种预期和倾注会以某种(些)行动的选择反映出来;第二,信任是在面临不确定性事件而需要规避风险时才会产生;更重要的第三点是,信任是一个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在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态面前进行的主观推断和行动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信任是指行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基于历史信息的累积和推断而对另一方持有的一种正的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心理预期或信念,即同意信任对方能够胜任某事或不会利用己方提供的机会,做出牺牲己方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1。2 人际信任的产生机 理 对于信任的产生机理,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Luhmann 认为,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猎取. Gambetta 则认为,信任是伴随熟悉和友谊的人际交往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在 Zucker 看来,信任主要产生于:声誉、彼此的社会相似性和法制。 Kramer 则认为,组织中的信任可以通过第三方介绍、社会范畴、角色和组织规则等途径来产生。 Whitley 认为,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主要根据由个人诚信所累积的声誉和既定关系来进展信任,而较少通过制度化手段形成。陈介玄、高承恕认为信任是由人际关系衍生出来的,针对与特定个体的亲近及其熟悉程度而衍生出来。 彭泗清通过调查讨论发现,信任的建立可以通过关系运作和法制法律规范两种方式,而关系运作是人们建立和进展信任的主要方法。 从以上讨论可知,信任的产生与信息的来源有直接的关系,社会法律、制度、个人声誉、口碑、既定关系、价值观念都是信任产生的源泉,而社会制度构成了普遍信任的基础,而在信息不发达的地方,彼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1.3 人际信任的属性 一些学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