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教案第一章 绪 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从而增强学好这门课程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1、就业与就业指导的含义2、我国就业指导的现状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 就业及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一、就业及其基本特征就业、职业--两个名词解释,比较。(一)解释1、什么是就业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酬劳或经济收入的活动。把握四个方面:其一劳动主体必须是从事社会劳动(从事家务劳动不是就业),其二有酬劳和经济收入(如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不是就业)其三从事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如走私、贩毒、卖淫有非法收入,但不是就业)其四劳动主体符合法律规定(劳动法规定就业必须年满 16 岁,如文艺、体育等特别工种除外)2、什么职业职业在德语中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要求劳动者对它的忠诚。职业进展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二)比较就业——是劳动者获得一份合法的工作并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的活动,职业目标尚未确定,是初级的职业活动。职业-—是劳动者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并终身为之奋斗,目标明确的精神追求,是高级的职业活动.举例:职业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职业演员和一般文艺工作者等。 2、就业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构成就业的基本要素。两者相结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关系,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关系的推动和制约,总是同社会的现状与进展密切相关的。 (2)经济性.对社会来讲,就业活动在宏观上要求尽可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对劳动者个人来讲,就业是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就业活动的结果,要尽可能地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不断完善. (3)计划性和合理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不是任意进行的,而是要按一定的计划和比例来进行.其计划的方式由生产关系决定,结合的比例限于生产力的进展水平。 (4)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进展,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变换越来越频繁。这种变动在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开的。同时,不同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