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见 通 假 字 表字的通假,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谓通假, 就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 或指这字借用作那个字。两字之中, 一个是“本字”,另一个叫“借字".如:“甚矣,汝之不惠!”“惠" 是“慧”的借字。“慧" 是本有其字而不用, 却另外指一个字来代替它.通假的条件和类型 两字必须是同音或近音才能通假。所谓同音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 其声母和韵母是相同的. 如“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愚公移山》)“ 厝”通“措”,两字声母和韵母完全一样。所谓近音通假,是指两字声母或韵母相同的, 亦可以通。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其中“缪”通“穆”,两字声母相同。序号通假字例子1爱:通“薆”;隐蔽、隐藏。动词。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案: 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3罢: 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4颁:通“班" ;“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6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7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8暴: 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9桮:同“杯" ;酒器. 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10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1倍: 同“背”,背叛,违反. 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12被: 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13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 如被冰雪。”14被: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15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屈原至于江滨, 被发行吟泽畔。”16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 俾倪。"17辟: 通“避";躲避. 动词.“其北陵, 文王所辟风雨也。"18辟: 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9弊:通“敝";困顿, 失败. 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20弊: 通“敝”;疲乏,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21弊:通“敝”;疲乏, 衰败。形容词。“今日下三分,益州疲弊。”22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3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