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制度1、目的为了加强生产经营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法律规范生产经营单位日常有限空间作业行为,预防、控制中毒窒息等有限空间作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本规程。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的有限空间作业。3、一般规定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3。1 有限空间作业包括但不限于进入以下三类场所进行的作业3.1.1 密闭设备设施:如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管廊等;3.1。2 地下有限空间:如各类检查井(包括城区内各类检查井)、泵坑、格栅等水下设备的安装井(坑、渠道、廊道等);安装有地下设备(包括各类闸、阀、风机、管道等)的井、坑、室;容积较小的构筑物(如沉砂池、初沉池、浓缩池、储泥池等);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3。1.3 地上有限空间:如通风不畅的储藏室、设备间、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容积较大但可能局部积存有毒气体的生物池和沉淀池等构筑物区域。3。2 安全教育及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 预案 等.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的所有人员掌握安全作业规程及应急防护预案,并熟练掌握安全用品及装备的操作。培训应有记录:培训结束后,应记载培训的日期、内容、参训人员、考核及其结果等有关情况.3.3 生产经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服装、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其状态良好及正常使用。应急救援装备包括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