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和发挥.因此,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制造性是当前教育的新动向。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制造性呢? 一、制造活跃思维的条件 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制造活跃学生思维的条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参加实际操作活动,如拼图、摆图、画图、制作、测量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的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述协同起来,从而得到平衡进展,并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提供大量的素材。 2。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制造从疑问开始,在探究中萌发,采纳小组讨论,让学生质疑问难,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适当灵活地安排与运用集体学习、提问、小组讨论及个人自学、作业等多种形式,并随时注意学生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从而为活跃学生的思维制造条件。 二、让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思考方法 让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思考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一步,要学生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可分三步: 1。初步学会比较、分析和综合 比较、分析和综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类似知识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只有找出知识的共同点,才能发现知识的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将整体知识分解为几个部分,并能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各部分知识之后能组成整体知识. 2.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初步地抽象、概括 以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多数是由老师包办进行的,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抽象、概括。为此,老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思维进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抽象和概括. 3。对比简单的问题作出推断、推理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作出推断和推理。如对变式叙述的定义能够作出推断,运用已学的定律、性质推出有关的规律. 在掌握一些数学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老师还要逐步地引导学生学会这些思考方法。训练学生运用思考方法,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进行思考;二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训练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