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恶意》的叙事策略东野圭吾作为一名“写实派本格”推理小说家,突破了传统推理框架,在叙事策略上有显著成就。其小说在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上别具一格,善于利用伏笔创造意外感,并且将人性和社会性结合到推理小说当中去。今以其代表作之一《恶意》来进行详细分析。1.叙事诡计:隐藏的伏笔1.1 妙用伏笔伏笔,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和叙述手法,用于暗示后文即将发生的情节。伏笔是为了情节结构的完整、一致和统一而服务的,埋藏伏笔的手法多种多样,伏笔也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场景伏笔、人物伏笔或是语言伏笔等等。当伏笔出现之时,若让读者轻易察觉或猜测出后续内容便不是好的伏笔。真正绝妙的伏笔含蓄深沉,即便读者发现了其出现,也绝猜测不了其暗示了什么内容,读到下文内容时也没有突兀怀疑之感。精巧的伏笔设计如流水般自然融入在情节当中,间接的婉转的穿了针引了线,而后却让读者恍然大悟,甚至毛骨悚然。故古人曾将其称为“草蛇灰线之法”。推理类小说的叙事策略当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伏笔这一常见的手法,这是埋伏线索的重要手段。与悬念和铺垫不同,伏笔不是一种烘托也不是照应,而是一种潜藏的暗示。推理小说以神秘跌宕来吸引读者,伏笔这种如同迷雾若隐若现的“蛇”与“线”,用来制造诡异和神秘效果最适合不过了。而今专门对此进行阐述,原因也 是因为在《恶意》这部作品中,作者所隐藏的伏笔之惊奇和精妙实为少见,而这些伏笔令小说更加完整且充满意外。1.2“猫”之伏笔推理小说当中伏笔与线索的铺垫紧密相连,有时伏笔即是线索,通常用于暗示凶手的作案手法、动机或是揭露凶手的身份。这样使得推理过程更具连贯性,让案件的发展出人意料却又缜密合理。在《恶意》这部作品当中,伏笔的铺设也颇为常见,跟其他推理类小说一样,似乎不必专门的细说。但是,其中有一处,着实值得深入品析,那便是“杀猫”这一情节的设计。作品第一章“事件”之章是由野野口修的手记构成的,他的手记即凶手的手记,是不能当真的,但是由于读者一开始并不知道他是凶手,先入为主的轻易相信了他的所有描述,就连查案的警官也不例外。在他的手记当中,描述拜访日高邦彦当日的过程时,顺理成章的阐述了有关杀猫这一情景。这一情景由几个部分构成:野野口修偶遇庭院中的女人;与日高邦彦交谈中提到女人的猫死去的故事;日高邦彦承认自己毒杀了猫。在这几个部分之中,作者通过对于日高邦彦的语言、表情等人物描写,烘托出了一个诡异而难以看透的阴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