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研究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快速增长在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但由于中国经济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当局的足够重视,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个部门在促进中小企业信贷发放以及发展票据融资等问题上出台了一些辅助性的促进政策,收效甚微。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像东南亚各国那样的冲击,但在出口以及投资心理上产生了巨大负面效应,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难题,直接对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成为了事关中国经济全局的一个焦点,从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也就成为中国政府当局最为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国外学者曾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发表了一些著名论著。1998 年斯特拉罕和韦斯顿提出,金融机构如银行更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1998 年伯杰和尤德尔提出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是中小企业显著的特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选择融资方式,何种方式融资效率高都是非常重要的。曹凤岐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2001)中认为,政府应充分发挥在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并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吴敬琏在《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1999)中指出,在规范我国主板市场的同时,应该努力为开放二板市场准备条件。二、“研究现状”的分析中小企业融资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即内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有以下特点:内源融资比例较小,主要原因是企业产权主体,利益主体不明晰,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由于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在利润分配上更加倾向于短期化,缺乏长期经营思想。而导致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的条件苛刻,具体表现在主板市场对中小企业门槛高。另外,民间融资的发展尚不规范,并且也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民间集资行为。间接融资渠道的阻塞主要表现在银企关系不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加倾向于对大型企业的贷款。目前,一些学者提出参照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或者提供担保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这一方案正在实施当中,效果还不得而知。而针对中小企业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