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摘 要在 WTO 农业补贴规则的约束下,国际上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逐步取消了直补政策,也逐渐取消了与产量挂钩的补贴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以保险为主要形式的间接补贴方式。顺应国际农业补贴政策变化的趋势,要稳定农民的植棉收入,保障中国棉花资源的供给安全,提升棉花国际竞争力,改变当前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产量导向,解决棉花供需结构性矛盾,调整中国棉花补贴政策已势在必行。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然后基于当前中国棉花生产的现状及补贴的现状,结合试点地区运用棉花价格保险替代棉花补贴政策“转箱”的案例分析;再次运用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目标来分析认为棉花价格保险在理论上替代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更优的选择;进一步考察棉花价格保险的供给双方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并测算农民愿意支付的最高保费水平,模拟如果推广棉花价格保险可能对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运用 AMS 方法估计了我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综合水平,结果表明,我国棉花补贴已经不再具备“黄箱”空间,在 WTO 规则下棉花补贴政策“转箱”已成为必然,并提出了中国棉花补贴政策“转箱”的思路,其中棉花价格保险可以作为短期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的措施之一。基于新疆探索棉花补贴政策“转箱”的实践,通过对试点地区典型案例的调查,对比分析“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模式下棉花价格保险对政府、农户和保险公司各主体的影响,总结得出 2 种模式下棉花价格保险降低了政府财政压力,稳定了棉农的收益,发挥了保险公司在扶贫攻坚上的积极作用,但是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经营风险。棉花价格保险试点中存在的基础数据不完善、缺少操作细则和规范性文件、存在败德空间以及农户认识不足等问题。基于试点地区的模式调研,运用福利经济学的思想,从棉花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实施棉花价格保险可以有效的改善生产者福利,消费者福利变化不大。在这一政策实施中显著降低了政府的负担,能够提高社会的总福利。并且在棉花价格保险的实施中,政府对棉花市场的干预比目标价格政策更少,依然能够发挥出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对保险公司的调研可知,保险公司认为棉花价格保险是未来的趋势,愿意以牺牲当前的经济利益来换取提前占领市场份额、积累实践经验。保险公司在当前主要的担忧是政策的可持续性、风险分散措施不足、小农户败德行为难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