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生理理论:三色论与四色论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理论 1807 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T.Young)和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H.LFvon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如当一种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另外两种相对处于抑制状态,那么就产生一种原色觉,假如两种或三种神经纤维都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产生综合色觉.如:当“红"神经纤维受到红光刺激而兴奋时,“绿”“蓝"两种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则产生红色觉;当“绿”或“蓝"神经纤维受到绿光或蓝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绿或蓝色觉。又如:当“红” “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蓝”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黄色觉;当“红”“蓝”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蓝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绿"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晶红色觉;当“蓝”,“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蓝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红”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青色觉;当“红"、“绿”、“蓝"三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白色觉。假如三种神经纤维受三原色光等量刺激程度逐渐减小,又会产生不同明度的灰.假如三原色光的刺激量等于零,也就是不存在任何色光刺激,那么就产生黑色觉.以上是由三原色光等量的刺激引起的色感,假如改变三原色光的光量和混合比例,必定引起三种神经纤维兴奋与抑制程度的差别,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色彩感觉。扬?赫姆霍尔兹认为三种神经纤维受到光的刺激后而产生的兴奋与抑制是相对而言的 ,实际上,当每一种神经纤维受到对应的原色光刺激而处于强烈兴奋状态时,另外两种神经纤维受到此光刺激后也同时兴奋,不过兴奋的程度比较低,所以每种颜色实际上都含有一定的白光成分,即有明度的感觉。扬?赫姆霍尔兹解释色彩视觉的理论称为三色学说,它为现代色度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三色学说仍具有解释各种颜色混合现象的理论价值。 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 德国物理学家赫林(E.Herins)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1878 年赫林观察到颜色现象总是以红-蓝、黄—蓝、黑—白成对关系发生的,因而假设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白 -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种对立的过程,光刺激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