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苏洵《六国论》教案

苏洵《六国论》教案_第1页
1/4
苏洵《六国论》教案_第2页
2/4
苏洵《六国论》教案_第3页
3/4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悟作者关怀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别句式的翻译知识.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判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以两副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引入对苏洵的介绍.二、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赞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 22 篇:《几策》2 篇,《权书》10 篇,《衡论》10 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举。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三、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四、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 20 万两,绢 30 万匹;向西夏纳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茶 3 万斤。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五、教授新课1、听录音,校正字音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苏洵《六国论》教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