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与小切口腹股沟疝手术的效果对比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方式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方法:选取 2015 年 2 月至2016 年 2 月来我院进行腹股沟疝治疗的患儿 56 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患儿采用小切口手术。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对照组患儿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实验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腹股沟疝患儿行胸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均可以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腹腔镜手术时间较短,造成的手术损伤较小,后续恢复较好。且利用腹腔镜进行手术,手术效果更佳,可对侧隐性疝进行有效发现,但这种手术方式对于操作技术以及手术器械都有很高的要求,存在一些局限性。关键词:胸腔镜、小切口、腹股沟疝临床上,腹股沟疝属于儿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之所以在儿童期多发,主要是由于患儿存在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导致的[1]。一般来说,该种疾病不伴随患儿的局部肌肉出现薄弱改变,因此,在手术治疗中多采用的是疝囊高位结扎的方式,而不需要加强修补腹股沟管。对腹股沟疝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就是经腹股沟疝囊进行高位结扎。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用于腹股沟疝的手术开始出现小切口化的趋势[2]。但临床上对这两种手术方式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选取 2015 年 2 月至2016 年 2 月来我院进行腹股沟疝治疗的患儿 56 例,对其中的 28 例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另 28 例患儿采用小切口手术,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5 年 2 月至 2016 年 2 月来我院进行腹股沟疝治疗的患儿 56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 28 例患儿,男性 13 例,女性 15 例,年龄 11 个月-11 岁,平均年龄(5.2±1.4)岁;实验组 28 例患儿,男 14 例,女 14 例,年龄1 岁-11 岁,平均年龄(4.3±1.6)岁。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2 方法实验组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具体方法如下:取患儿脐部下 5mm 进行切口,并建立气腹,于脐部切口处放置 5mm 的穿刺鞘。避开患儿的腹壁血管并在左侧麦氏点上方 1cm 处放置 3mm 穿刺鞘。在腹腔镜下对患儿腹股沟内环投影处切开约 0.2cm 的切口,并利用蚊氏钳对切口组织进行分离,从而到达腹膜外层[3]。经 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