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课《走月亮》课件CATALOGUE目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情结•跨学科知识链接:自然科学视角下的月球•德育渗透点:培养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实践活动设计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文章写于80年代后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作者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地域背景云南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作者吴然深受云南地域文化的影响,作品中常常出现对云南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描绘。《走月亮》创作背景吴然,1946年生,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在《云南日报》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海花》。80年代以来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出版有散文、散文诗集《歌溪》《凉山的风》《风雨集》《珍珠雨》《小鸟在歌唱》《走月亮》等。生平简介《走月亮》《我们的民族小学》《新年礼物》《珍珠泉》等。其中,《走月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品吴然生平及代表作品吴然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广受好评。他的作品常常以儿童的视角出发,描绘出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世界,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文学成就吴然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级文学奖,如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同时,他的作品还被选入多种教材及课外读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荣誉文学成就与荣誉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我”和阿妈在月夜下散步的情景,然后分别描写了在月光下看到的景物和听到的声音,最后再次总结全文,表达了对月夜美景的赞美之情。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文章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月光、溪水、山草、野花等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营造出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照亮了”这个动词,强调了月光的明亮和普照大地的特点。“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水塘拟人化为怀抱月亮的形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夜的静谧和温馨。优美语句欣赏与解读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文章通过描绘月夜下的美景和“我”与阿妈之间的亲情互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文章营造出一种宁静、温馨、和谐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月夜下的美好和温馨。这种意境的营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03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情结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团圆、思念、爱情、时间等。月亮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历的制定和节气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词歌赋古代乐曲《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关山月》、《月儿高》等都是以月亮为主题的古代乐曲。030201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歌赋举例月亮的圆满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团圆和完整,如中秋节的赏月习俗。团圆之象征月亮的遥远和清冷使得人们常常将其与思念之情联系在一起,成为表达思念之情的重要载体。思念之寄托月亮的纯净和美丽使得人们将其视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追求像月亮一样纯洁美好的人生境界。美好之追求民族心理对月亮的特殊情感04跨学科知识链接:自然科学视角下的月球月球基本概况介绍月球的物理特征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直径约3476公里,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球的表面特征月球表面有众多撞击坑,如著名的“阿波罗撞击坑”;还有“月海”,即月球表面的暗色区域,主要由玄武岩构成。月球的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