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在历史教学的渗透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面临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站到改革的前列就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和老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以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去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定会让我们伫立于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讨论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面临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站到改革的前列就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和老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以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去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定会让我们伫立于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半个世纪前,美国的杜威与中国的陶行知都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主张,由此而开启了教育界对“生活教育”思考。一代代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在苦苦的思索——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生活?教会孩子们怎样去生活?不可否认的是,“生活教育”应该是一个关乎全社会所有人群的大课题。陶先生在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时候,正是旧中国教育理论陈旧、方法落后的时候。陶行知在实验改革的基础上,创建了“生活教育”的学说,并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理论体系。“生活教育”理沦由三大板块构成:“生活即教育”是核心;“社会即学校”是改革的途径,它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模式,促进我国社会开始接受开放教育;“教学做合一”是方法论,它突破“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教法和“读死书、死读书”僵化学法,推动我国教育逐渐步人开放教学。 二、在历史课堂中贯穿“生活教育”理论 (一)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日益的开放与进步,现在的学生人格特征也日益成熟。他们已经成为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个体。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必须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从而提高能力,获得人格的进展。这是实践与推行“生活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采纳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1.讨论性学习。“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讨论的开始。当今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迎接未来社会的考验,就必须培育一专多能的人才。讨论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