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读《动机与人格》有感“我终究想要什么〞,这是前段时间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不解:你既然已经选择读研,难道你还不知道要什么?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热面临着和我同样的困然,事实之一是当我把“我想要什么〞作为个性写在自己的校网上时,出乎意料的有很多朋友跟帖,大家都很有感触的说“是啊,我想要什么呢?〞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件事或者一句话而对自己之前的信念发生动摇,这不是坚决不坚决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挖掘自己最根本的需求,很多人或许会说“缺什么就需要什么呗!〞不错的,可是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外表上的缺乏,比方我的众多朋友的跟帖中,也不乏有人说“我想要钱〞“我想要好工作〞、、、、、、这就是根据之前说的,缺什么就想要什么得出的结果,可是也正是这样的需求使得我们往往会不断的处于迷茫状态,因为毕竟钱、工作等从本质上讲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满足我们根本需求的工具,但这个根本的需什么呢,很少有人能理智的进展自我挖掘,我也是如此,因此我拿起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期盼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自我需求。作者马斯洛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在这本著作中,其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根本观点的。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书 26 页中马斯洛提到“欲望是一种概念的引申。也就是说,动机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密要的讨论。〞在这里,欲望也就是动机的引申,动机即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我们说,只强调行为在动力的动机观点把动机问题过于简单化。这些在动力假设不与行为目标相联系,它只能是盲目的、薄弱的,从而不能构成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人们只有在对外在的刺激物、目标、诱因等感兴趣的情况下,才会调动其在的力量,努力去实现它。行为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好好讨论讨论,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即目的。 动机越强烈,潜能就会挖掘的越深。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贫苦大学生鹏钢,为什么能去拉板车,为什么能刻苦学习,考上大学,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摆脱苦日子,是这种强烈的动机激发了他的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