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独特艺术魅力分析 摘要:《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晚唐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而作的一首羁旅诗。黎英海先生于 1982 年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在情景交融中将诗人在羁旅途中内心的愁情与希望做了贴切的刻画,使其成为我国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之作。男高音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从诗情、诗意出发,通过声音技术的调控,在“情、景、境”相互交融的刻画与古风古韵的表现中,可以更好的彰显男高音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男高音;情境刻画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晚唐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而作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通过月落霜天夜半时、姑苏城外寒山寺、乌啼渔火钟声等景象的勾画,映衬出诗人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愁情难眠。诗人在此诗中不事雕琢、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诗风,与黎英海先生在 1982 年创作这首歌曲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相得益彰,成为我国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近十余年来,随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进展,这首艺术歌曲在专业演唱界得到广泛流传,成为众多学生学习和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对该曲的演绎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女高音声部,女声对该曲的演绎美则美矣,对比原诗诗意,终觉有所缺憾。那么,无论是从诗意诗情出发,还是从曲风曲韵考虑,本该更适宜由男高音演绎的一首艺术歌曲,为什么缺位现象越来越鲜亮?本文从作品的音乐创作、发声技术和艺术表达三方面做出探究。 一、“愁情与希望”的音乐表达 《枫桥夜泊》这首七绝诗以“愁”为基调,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了一种晚秋月夜难眠的意想情境,后两句则通过城、寺、船、钟声的具象描绘表达出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所有景物的选择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黎英海先生在音乐的创作上,采纳艺术歌曲整体构思的原则,将诗情、诗意与音乐做了高度融合,整首作品在设计上将古寺钟声、月夜江水、羁旅诗人的吟诵,通过低、中、高三个音区的结合,贴切地表现了诗人无限愁情中透出的淡淡希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情境刻画风格。谱例 1:前奏①前奏共五小节,通过钢琴在低音区五度双持音模仿“夜半钟声”,前两小节只用左手来弹奏,听起来格外厚重、低沉,对歌曲的静谧月夜钟声回荡的意境做了铺垫。第三小节开始出现前倚音、四、五小节右手部分出现了一串九连音,好似江水泱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