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课堂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容: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三子目:《母亲河》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式: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第一部分 课前系统的设计设计理念: 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老师可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沟通,行动整合,探究反思。教材分析: 第三子目从属于山川秀美一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基本概况,阐述黄河、长江作为母亲河的缘由(即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与黄河、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母亲河的现状与如何让母亲河奔腾不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上册的前几章,学生对我国的气候、地形、政区划分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解母亲河的位置和状况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是要注意,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老师要注意教学难度的合理。 学生对黄河、长江“母亲河”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因为黄河长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话题,比如三峡大坝、黄河断流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以期学生能够感悟母亲河的延续和变迁,感悟母亲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通过读图的过程,知道黄河、长江各自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与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2、通过收集与黄河长江的相关资料,了解黄河、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3、通过对近几年断流、三峡大坝话题的分析,了解黄河、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与面临的生态危机。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黄河、长江各自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与各段的自然景观。2、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掌握黄河、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与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3、通过人类利用自然的得与失的分析,了解黄河、长江的利用现状与面临的生态危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的过程,建立起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整体感;2、通过诗歌、音乐等方式情境的创设,感受和理解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以与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3、 在对黄河、长江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的探究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了解可持续进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重难点:重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