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变"是近代社会的最显著的特征。在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中,一个又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派别在近代变革的浪潮中次第涌现,沤浪相逐,构成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中依次推动的历史链条,成为近代社会变革力量的主要载体。 今日的讲座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其中三个派别--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产生 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就已经有了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但在泱泱大国的心态下,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一切事物都加以排斥,即使是西方先进科技也被视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与对手的较量中开始了解西方,从中世纪的壁垒中探出头来接纳新知,主持译编《四洲志》;魏源继起编写《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与以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王安石、张居正等已明显不同,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他们的思想已经跨入了近代,是洋务思潮的酝酿,就其性质而言,林则徐、魏源应是洋务派的先驱。 洋务运动的主旨是"制洋器"、"采西学",洋务派作为一个派别产生于清政府内外交困的 19 世纪 60 年代。一方面,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以前所未有的剧烈程度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石;另一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创深痛钜,英法联军攻陷津京,咸丰皇帝仓皇逃至热河,清政府正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为应付这一变局,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中一些开明官僚在被迫与西方周旋交际的过程中,从对手那里开始了解西方,了解世界,获得了中国传统中没有的新知识,他们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产生"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行动。这些勇于走出传统、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与恪守传统的封建顽固派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逐渐从中国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这样便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 洋务派出现的时代,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列强把亚、非、拉美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以自己的意志去改造世界。在西方的强暴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列强不自觉地充当了冲击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旧观念和体制、推动世界社会历史进程的工具。在中国,这种外力的冲击便是中国传统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外因。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这一历史趋势,希望通过局部的改革以自强,阻止列强的进逼。封建顽固派则依旧故我,抱残守缺,幻想以中国传统的封建礼仪打败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 改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