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春秋时代,至今已有 2000 余年。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到了唐代(公元 618~907 年)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进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进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类型也丰富起来。宋代(公元 960~1279 年),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进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明清时代(公元 1368~1911 年)是中国风筝进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近年来,中国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放风筝开始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娱乐活动普及起来。 中国风筝技艺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洁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在样式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进展出了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中国地域辽阔,风筝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长期进展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种类、样式和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四川、广东所制的风筝最为著名。 风筝的艺术流派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中国的风筝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制造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