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市场关联进展论文 资产证券化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最早应用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至今,资产证券化在欧洲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其业务包括汽车、船舶、贷款应收款、信用卡应收款、消费品分期付款以及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收费等众多领域。亚洲金融危机过后,资产证券化在新兴市场国家也获得了快速的进展。对中国而言,资产证券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业务的拓展正处于一系列的探究和尝试阶段。本文试图探讨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保险业中的应用。 资产证券化的投、融资功能 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未来的现金流为支撑,在资产市场上发行证券以实现融资及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的一种技术过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工具,它以可预期的、稳定的现金流为基石。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通常由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将预期可以获得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然后将其转让给特设机构,特设机构以该资产预期产生的现金流为担保,经过信用增级机构的信用增强和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之后,向投资者发行证券,并用发行收入购买证券化资产,最终以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收入偿还投资者,从而实现发起人筹到资金、投资人取得回报的目的。 与传统的金融工具相比,资产证券化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第一,能够实现风险隔离。资产证券化通过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的证券化机构设计,使用于支撑证券资产的信用状况和发起人的综合信用水平实现了分离。此时发起人其他资产的信用风险及发起人自身的各种风险都不会影响到资产证券的投资者。即使发起人破产,该部分资产也不会被用于偿还发起人的债务。第二,能够实现资产重组。第三,能够实现信用增级。即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行证券之前要通过信用增级机构的担保等方式来提高所发行证券的信用级别,从而增加该证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此时,投资者考虑的不再是发起人的信用级别,而是证券化资产的信用级别。第四,能够大大降低融资成本。保险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基础: 由前述可知,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帮助缩小发行人限制与投资者需求之间的差异,使证券的信用质量、现金流的时间性与确定性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按信用增级的特点划分,它可以分为五种方式:(1)过度抵押;(2)优先/次级参加结构;(3)银行担保或信用证;(4)单线保险公司的担保;(5)经评级的保险公司提供的免受损失保险。在最后一种方式中,保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