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策略分析 摘要:课程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体育课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素养教育的实施和德、智、体、美的全面进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这种新课程标准形势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我们更要不断探究教育改革方向,革新教育教学思想,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维度的提升,促使学生全面进展,从而培育出适应我国进展与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大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 体育教学是素养教育与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重要途径,立足于全新教育理念,通过对传统教学体育教学的改革,突出健康教育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求老师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围绕学生主体,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培育出身体素养过硬的新时期人才。 1 体育课改中存在的误区 1.1 忽视技能与体能。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明确要求,学生体育学习的前提和目标是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这也是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身体健康、体能进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动起来,就达到了体育要求,忽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体能的锻炼,导致体育课程成了休闲课、游戏课等。体育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应积极开展有效体育教学,指导学生得到体能和技能的进步、增强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2 正视“学生为本”。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表明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作为老师教学的参加者,体育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在平等互助的背景下完成的。但当下新课程标准体育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部分不正常现象:老师讲授时间严重缩水,贬低老师价值,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样一来,不仅抑制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运用,同时导致老师与学生不能有效进行互动与探究。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应正视自身身份,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辅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1.3 过分追求形式化。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合作学习,但很多体育老师认为合作必定是分组学习,未能准确认识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特性,布置每一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应根据问题的内在联系、遵守学生体育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让体育课程时而沉思、时而活跃,充分挖掘出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和独特性的观点。 2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教育观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