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乐专业教学实践讨论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声乐专业也随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构建出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们收获知识的途径也愈来愈广泛,以前传统的一对一精细教学模式在信息大数据时代已受到限制。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出成绩、枯燥乏味的教学让学生对专业提不起兴趣甚至导致高校生源匮乏等问题,已然成为高校和老师的困扰。那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高水准的专业素养,又如何在实践中检验老师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否能真正适用于学生,并能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等等。 关键词:大学教育;声乐教育 现如今大数据的到来,让人们猎取信息资源更加便利化,而多媒体的使用,也让人们从各个通道了解艺术的方方面面。声乐教学假如继续在象牙塔里纸上谈兵,那在现代化飞速进展的背景下,这便是一种莫大的损失。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不断进修自我,从教学手段上改进、带领学生走向更多的实践舞台,在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更要精进老师自身的业务素养。笔者在外求学期间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校甚至国外各大名校,面对学生声乐考试时,基本采纳方式是:一开学老师们便将声乐作品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考试前将作品熟悉掌握……笔者将此种方式称为———“应付型考试教学”,而这些学生在本科四年中学到的有限的声乐作品,也导致专业水平局限在了固定的作品中。我国音乐专业类高校的考试机制也都是大同小异,理论性学科考试大部分设置为答卷和论文两种方式,器乐和声乐专业考试则是表演自己此学期学习的曲目,这种单一的形式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甚至是心理素养都得不到全面的锻炼,有的学生甚至不敢面对舞台,害怕专业考试……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何在?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针对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们的教育是不同的,但其实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学二者密不可分。通常认为,音乐学就是注重理论教育,而这样往往忽视了学生们的个体性,学生们对声乐演唱的体会只能转换成语言成为冗长复杂的文字,得不到自身的深刻体会;另一方面则认为音乐表演就是注重实践,无需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只注重培育表演性使得学生在文化素养上处于短板状态,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两条腿”走路,是值得让教育工作者们去思考的问题。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进展,声乐艺术也更加的普遍化、专业化、这昭示着人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进步文明的表现之一,所以声乐教学绝不能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