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教育现代转型分析 一、大学艺术教育的进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强调指出:“美育对于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全面进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但是不得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2]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目的为培育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制造美的思维和能力。相较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对独立,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具有整合性,体现并反映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与它们密切相关。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互补是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学生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尽管艺术教育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被广泛认知,但受制于教学硬件不足和主观上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同差异,其教育质量总体上远远落后于各专业学科教学,距离真正实现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健康人格培育还有较大差距。艺术教育在不少高校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存在开设课程门类少、实践课程少、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学生参加性差等问题。学者王莲也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着较多突出的问题,最重要的有四点:“一是教学质量较低;二是人才培育模式滞后;三是学生制造性思维匮乏;四是课程设置与国际化脱轨。”[3]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皆为表面性问题,当前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于需求与供给的尖锐矛盾。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艺术素养基础限制了他们对某些课程的选择。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芭蕾舞、交响乐演奏、戏剧表演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基础,因此即使学校提供这些课程供学生选择,但实际服务到的学生群体很有限。二是学生需求与学校能提供的课程以及能承担课程教学的老师配备之间存在矛盾。学生人数众多,各高校凭借一己之力开设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艺术课程门类多样性的需求,更缺乏能够开设高质量艺术课程的专业老师,而让每一所高校都配备各门类的艺术老师不现实。尽管部分高校在艺术类课程开设上实行了面对全校的招标制度,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但分布在各专业学院的专业老师往往无暇承担面对全校的通识课程教学任务。三是教学硬件的现实情况与艺术教学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艺术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如声乐、器乐、美术、舞蹈、表演、影视制作、摄影等都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教学场地,而未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