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化滞阻与内化潜力 [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化方式由于城市就业人口数量庞大、城乡二元分割的客观现实和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降低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滞阻。农村通过进展大农业、加快农村循环经济、兴办乡村第三产业、引入现代物流体系,并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下,可以发挥其消化、吸收农业人口就业的巨大潜力。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协调好外化与内化两种方式:继续加大外化力度但要防止出现的一些问题;重视内化潜力并给予有效政策支持。 [关键词]:外化;内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国际经济表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同时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过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或就业选择不外乎存在着外化与内化两个方向。外化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非农产业被消化、吸收的过程或趋势;内化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农业吸纳、农村就业的过程或趋势。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外化滞阻的问题,但与之并存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内化潜力尚待挖掘与发挥。因此,外化与内化两种方式并举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化滞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化现状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化作为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的主导模式,其重要地位和前景是应当肯定的。20 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和 21 世纪初,我国农村劳动力通过外化方式在非农领域(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批发零售业和其他非农就业)就业的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而且,外化人数占到总体农村就业人数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二)。如图一所示,第一产业就业持平,总体就业人数的增加主要归功于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 图一 在充分肯定通过外化方式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从图二中看到,1996 年到 2024 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就业比例基本保持在 50%左右。而全国耕地面积在迅速的减少,根据相关统计,从 1996 年年底到 2024 年,耕地面积从 19.51 亿亩急剧减少到 18.51 亿亩,七八年中约减少了 1 亿亩耕地[1]。土地减少,而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的比例却没有下降,这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化是非常艰难的。并且,外化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是较短周期的经济活动(是城市人所不愿从事的脏、苦、累、险等工种),就业状况和收入状况极不稳定。他们中真正转化为法律规范的城市居民的人口少之又少,这又从另一个层面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