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讨论摘要加入 WTO 以后,中国经济己经初步实现了从封闭型模式向开放型模式的转变。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出口增速加快,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但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低下、绿色贸易壁垒、反倾销、贸易摩擦频繁等。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审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贸易结构有了很大改变,从1985 年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改变到 1996 年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改变,贸易结构明显升级,但是这些改变并没有使得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很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出口的产品只是在产品类型、品牌之间的转换。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个问题凸显,出口产品劳动密集程度高技术含量低的特点,使得中国众多的中小出口企业在危机中不堪一击。本文将着重从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分析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讨论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同时采纳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价格贸易条件两个指标来寻找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联度。论证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仍然较高的状况对我国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贡献并不大;同时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即以 SITC7 类商品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比重的上升并没有根本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价格贸易条件,减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出口商品结构的概念以及国际标准的分类方法,并阶段性和具体到各类商品分析近 20 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再根据结构性变化提出中国当前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其次,文章开始对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进行数学模型分析,本文引用了灰色关联的动态模型分析,选取近 20 年的数据,将 10 类商品的出口占比作为 10 个变量,将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作为因变量。根据得出的各类商品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关联度分析各类商品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从而得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根据以及建议。再次,根据灰色关联模型得出的结论,选取第 7 类商品分析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所带来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进一步验证灰色关联模型得出的结论。再次,选取中国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