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讨论论文 摘要:文艺美学是 20 世纪 70-80 年代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学科。1976 年台湾学者王梦鸥出版了《文艺美学》,仅其名称就有开创之功。1980 年大陆学者胡经之提出建立文艺美学学科,并在之后的论著中对文艺美学的时象、性质、方法等作了初步界定。20 多年来,大陆学者出版了文艺美学著作近 20 部,论文近百篇,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新学科,虽有争论,但基本形成,学科地位得到确认。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不断进展变化,审美和艺术可以有新的方式、形式、形态,变换无穷。然而,我坚信审美不会消亡、艺术不会消亡。由此,对审美和艺术的把握和思考不会消逝,文艺学、美学、文艺美学也会存在下去,并且将随社会现实、审美活动、文学艺术的不断进展变化而进展变化。 关键词:文艺;审美特质;文艺美学;新学科 一、现状 文艺美学是 20 世纪 70—80 年代中国学者提出并命名的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学科,而且两岸学者都付出了努力。 1976 年,台湾学者王梦鸥出版了一本篇幅并不很长的书,叫做《文艺美学》。[1]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部使用“文艺美学”这个术语和名称的论著,仅此,就有开创之功。该书上下两篇共十一章,上篇七章论述西方自古希腊至 20 世纪文艺美学思想的历史进展,下篇四章论述文艺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在这本书中,虽然作者并没有对“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对象、性质、内容、范畴、方法等加以阐发,看起来,这个书名和术语的使用似非刻意建立什么新学科,也许当时还没有建立新学科的自觉意识,但是,作者显然清醒地意识到、并且十分看重文艺与审美的内在关系。在下篇第一章“美的认识”中,他在引述了韦礼克与华仑著《文学论》中的一段话“艺术是服务于特定的审美目的下之符号系统或符号的构成物”之后,说道:“倘依此定义来看,则所谓文学也者,不过是服务于特定的‘审美目的’下之文字系统或文字的构成物而已。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于所用的符号不同,但它所以成为艺术品之一,则因同是服务于审美目的。是故,以文学所具之艺术特质言,重要的即在这审美目的。反之,凡不具备这审美目的,或不合于审美目的,纵使有文字系统或构成,终究不能算作艺术的文学。[1]重视文学艺术的“审美目的”,认为它是“重要的”“文学所具之艺术特质”,舍此则“不能算作艺术的文学”;并且把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作为重要的观察角度和讨论内容。这,正是后来文艺美学的提倡者们所竭力强调的文艺美学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