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艺术形式语言及进展瓶颈 玻璃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在以往的手工时代,它没能真正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缺乏广泛进展的社会基础;在今日,玻璃制品虽然已为人们所熟悉,但多是将其理解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和工艺制品,与主流艺术无关。关于玻璃,中国古代曾使用过多个不同的称谓,常见的有“玻璃”、“琉璃”、“料器”,这些不同的称谓有不同的含义,并与不同的时间段相联系,可以说一物数名、一名数指。[1]这种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情况容易引起概念的混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琉璃是贵重的艺术品,跟玻璃没有关系,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琉璃就是玻璃。中国的玻璃艺术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明代以后也称建筑中的铅釉砖瓦为琉璃。玻璃乃外来词汇,于唐代开始使用。中国玻璃的成分有别于西方的钠钙玻璃,绝非西方传入,而且在形式语言上也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征。玻璃璧和玻璃剑饰是中国早期玻璃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造型,在形式语言和制造工艺上有相同之处,二者都凸显了中国早期玻璃艺术的创作语言和文化内涵,在制造过程中也都采纳了模压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技术角度来说,玻璃艺术在造型和功能方面尚有很大的进展空间。国内对于玻璃的讨论多集中于现代建筑装饰、工艺制品等方面,本文拟以玻璃璧和玻璃剑饰为例来探讨中国早期玻璃艺术的形式语言及制作工艺。 一、中国早期的玻璃璧与玻璃剑饰 1.玻璃璧 璧是一种圆形平板器物,用玉制成。《说文•玉部》中载:“璧,瑞玉,圆器也。”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见图 1),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璧的用途很广,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祭器和礼器,《周礼•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说,表明璧是一种礼仪上的器物;二是国事中的礼仪馈赠用品;三是佩系,用作不同身份的标志;四是砝码用的衡;五是辟邪和防尸腐,常作为古代帝王的随葬品,例如已发掘的汉代大墓中都有众多的璧出土,常放在死者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湖南出土的战国墓中的玻璃璧就是作为装饰品随葬的。[2]玻璃璧制品始用于战国早期,盛行于战国中期,衰落于汉代。用玻璃制造的璧在古代称为“璧琉璃”,如汉武梁祠画像石上的璧榜题“璧琉璃”,《汉书》中也有“璧琉璃”的记载。玻璃壁和玉璧的作用是相同的,但因为玻璃制造工艺复杂,玻璃璧的数量较少,往往比普通的玉璧贵重。[3]目前出土的玻璃璧大部分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