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具体操作方法1. 考核目的 (1) 作为晋升、解雇和调整岗位依据。着重在能力和能力发挥、工作表现上进行考核。 (2) 作为确定工资、奖励依据。着重在绩效考核上。 (3) 作为潜能开发和教育培训依据。着重在工作能力和能力适应程度考核上。 (4) 作为调整人事政策、激励措施的依据,促进上下级的沟通。 (5) 考核结果供生产、采购、营销、研发、财务等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和决策时参考。 2. 考核原则 (1) 对企业的高、中、低层员工均应进行考核。当然,不同级别员工考核要求和重点不同。 (2) 程序上一般自下而上,层层逐级考核,也可单项进行。 (3) 制定的考核方案要有可操作性,是客观的、可靠的和公平的,不能掺入考评主办个人好恶。 (4) 考核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不能搞黑箱操作,甚至制造神奇感、紧张感。 (5) 提倡考核结果用不同方式与被评者见面,使之心服口服、诚心接受,并允许其申诉或解释。 (6) 大部分考核活动应属于日常工作中,不要过于繁复地冲击正常工作秩序,更反对无实效的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3. 考核时间 (1) 分为定期考核(每周、旬、月度、季度、半年、年度)、不定期考核。 (2) 基层人员考核可周期短、频繁些;中高层考核周期可长些,甚至 3~4 年。 4. 考核指标体系 企业考核指标体系 对不同考核对象: 职务、岗位不同,选择考核指标有所区别和侧重。 对不同考核目的: 奖金、晋升工资级别,选择考核指标权重不同。 5. 考核人与考核形式 (1) 直接上级考核。由直接上级对其部下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其缺点是日常接触频繁,可能会掺杂个人感情色彩(常用于对一线的工人。 (2) 间接上级考核。由间接上级越级对下级部门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 (3) 同事评议。同级或同岗位的职工之间相互考核和评价,须保证同事关系是融洽的,用于专业性组织(研发部门)和中层职员。 (4) 自我鉴定。职工对自己进行评价,抵触情绪少,但往往不客观,会出现自夸现象。 (5) 下级对上级评议。下级职工(部门)对上级领导(部门)评价。弊病较多:下级怕被记恨、穿小鞋,故光说好话,或缺点一语带过;上级怕失去威信,工作中充当老好人。可改进用无记名评价表或问卷。 (6) 外部的意见和评议。由外协单位、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或传媒),对与之有业务关系的企业职工进行评价。 (7) 外聘绩效专家或顾问。一般较为公允,避开人际矛盾,结论较为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