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内外因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孵化器,对社会进展各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而加强师德建设,是培育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需要,是确保高校老师担当起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要求,是建设一支高素养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是发挥高校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实施素养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同样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代老师能否把握时代命脉,及时准确地发现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敢地面对各种问题,制造性地策划和开拓自己的事业,并用科学的方法保证自己目标的实现成为关系到每位老师以及我国老师群体生存与进展的关键。①实施素养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老师由传统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转变,从依靠教材、讲解教材进展到拓展教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过去的老师一言堂进展到强调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加能力。这些都对老师的师德与教风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然而高校师德与教风建设不仅没有同步提升,反而有不断下滑的趋势。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德建设的领导机制不够健全。国家政策以及学校领导制度中对师德建设的规定性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更是若有若无。即使相关文件中对于老师的职业道德有一定要求和规定,但这些并未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多数高校领导层对于师德建设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战略进展的规划中,没有制定相应的师德建设方案,宣传发动不够深化。在开展实践建设活动中,往往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新意,仅仅是上传下达,浮于形式;抑或师德建设形式单调,仅采纳传统的方式,不能吸引广阔老师的兴趣。有些领导甚至认为,高校师德建设只是虚设而已,应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教学、科研方面,实则并不了解高等教育的真正内涵。高校“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由于在现实中存在权责不清的状况,虽然都积极贯彻师德建设,“九龙治水”、齐抓共管,却因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理的权责划分,最后导致了“群龙无首”、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师德建设也是效果甚微。同时,老师师德考评制度不够健全、合理,并未形成统一法律规范的考核标准,高校在师德考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第二,高校老师队伍师德素养不容乐观。虽然总体上我国高校老师队伍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精湛的学术水平,但部分老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