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及提升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却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秀毕业生就业机会较多,而部分学生却就业困难,甚至“无业可就”。对于大学生而言,个体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能力不足,特别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走向深化,药学类专业毕业生更是面临此难题。为此,本讨论通过分析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和策略,以期为促进药学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就业提供依据。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就业能力作为一个舶来词,最初由牛津大学贝弗里奇提出,起先主要应用于经济领域,后逐步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英国学者彼得•奈特和曼兹•约克指出,就业能力由四个要素构成,即学科理解力、综合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并提出 USEM 理论模型[1];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指出,就业能力包括基础能力、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开发能力、适应能力、群体能力和影响能力等七个方面[2]。关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术界也进行了一些讨论和探讨,归纳起来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动态性、进展性和长远性,既关注学生当前猎取工作的能力,还强调未来保持工作和进步的能力。如孔洁珺等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完成“就业”这一任务时所必须的能力,这个“就业”不仅包括求职过程,还包括一系列的进展过程,如获得职位后胜任工作、晋升进展、更换岗位等[3]。二是综合性、联动性和整体性,如龚勋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多元能力的有效聚合,并从 4 个维度、18 个要素进行解读[4]。因此,本讨论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概念,它包括:一是胜任工作的专业能力,即大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扎实的工作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三是良好的个人特质,包括积极乐观、吃苦耐劳、诚信友善、抗挫折能力等。 2 药学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本讨论以皖南医学院药学院为例进行调查,该学院现有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和中药学 5 个本科专业,每年毕业学生 600 余人。为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本讨论通过参考学院就业质量工作报告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该学院学生就业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2.1 学生就业状况。本次统计范围为药学院 2024 届-2024 届毕业生,共 1932 人,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药学院就业质量工作报告,截止时间为当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