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高职教育早期进展历程中的某些特点形成的刻板印象。一是办学条件简陋。1980 年全国第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金陵职业大学创立,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从 1980 年到 1992年这一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普遍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较差。首先是进展不平衡。高职院校在校生最多的达 4200 人,最少的在校生仅仅为 30 人。118 所短期职业大学在校生总计 63535 人,校平均538 人,这样的办学现状很难让社会认可。其次是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不充足。教学场地、图书馆、实验室均齐备的只有 61 所院校,与根深叶茂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简陋。二是分配方式、工作待遇不平等。当时职业学院的招生是纳入国家计划的,但分配却没有纳入国家计划,出现了职业学院的分配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计划体制的矛盾,导致职业学院毕业生所需的增干指标没有保证。在分配方式上,普通高校乃至中专、技校都是列入国家计划的,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只能听凭社会的择优录用,使职业学院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是“三等公民”。故形成了高等职业学院的生源只能是拾遗捡漏,整体素养较差,这就更加佐证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疑。对高学历教育的社会期望。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上大学”几乎成为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无疑给与“大学”擦肩而过的考生再一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最高学历是专科。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设有硕士、博士学位)。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开办,则为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晋升增加了可能性,进而有益于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的偏见,对提高考生的报考率,增强高职生的自我认同感,降低就业卑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进展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开办四年制高职教育顺应了大学生身心进展的规律与需求 1.成人前期正是生理和认知能力的巅峰时期。18 岁~35 岁左右的男女,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并呈现稳定状态。个体内部的各种机能良好,抵抗力强,体力和精力均处于“鼎盛”期,能承担较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与生理成熟同步,成人前期的智力也进展到“鼎盛”时期。高职大学生在学阶段正处在生理和智力进展的黄金期,适当延长学制,制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也将有助于大学生的专业进展。 2.“自我”意识和评价的强烈需求。由于成人前期生理及其功能发育的成熟,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指向个人内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