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个职场案例剖析:逃不出困境的原因在这里 当我们进入职场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初入职场肯定会不适应职场中的生活,有时我门会陷入一个困境中 ,而走不出来,为什么我们会被困住呢?一起去看看吧。 一、职场中,你是逃兵吗? 从几年前开始咨询至今,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个类似的困惑,那就是工作干不了几年遇到不如意的境况就想逃离,但问题是,逃离之后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后者比前者更麻烦更复杂,于是这类人的职业生涯像是在走迷宫:他们一直想要找到一个出口或方向,但无奈的是,他们总在原地不停地打转,刚有一丝曙光又退缩了回去。 这类人群通常被称为“职场逃兵”。 我统计了下我做过的职场咨询案例,“职场逃兵”案例约有 147 例:在他们的咨询记录中我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出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里。 二、“逃离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1、“我想逃,逃得越远越好” 咨询者阿华(化名)的职业经历是一个典型,翻开他的简历,你会发现每份工作都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最长一年多,最短一个月,短短五年内一共换了二十多份工作,因此他的职业经历特别凌乱,看不出一丝上升的轨迹。 经了解,阿华的父亲是一个木讷的农民,虽然沉默寡言但骨子里异常固执,认准的事情谁也劝不动;阿华的母亲对丈夫颇有怨言,觉得这个男人不顶事儿,性格有些急躁。 在阿华的童年记忆里,自己总是因为各种事情遭到母亲喋喋不休的指责甚至打骂,这些事情包括:不按时起床、贪玩、学习拖延、成绩不好,等等。 每当母亲对着阿华狠狠责骂的时候,原本沉默寡言的父亲间或会帮阿华说话,这一帮腔使得战火升级,母亲开始数落父亲,而父亲被惹急了也当仁不让,甚至父母会大打出手。 你能想象当年阿华的感受吗? 试想一下,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儿路上贪玩回家晚了点,结果被母亲一顿责骂,父亲开始帮腔,后来父母开始相互埋怨甚至大打出手,假如你是躲在角落里的阿华,你此刻最想做什么呢? 是逃跑,对不对? 离开这个硝烟四起、感受不到温温和爱的家,对不对? 你会不会在寂静的深夜萌发出离家出走的念头? 甚至会在大脑无数次幻想:“假如有一个温柔的妈妈该多好;假如我的父母能和同学父母那样温馨和睦该多好......” 于是阿华总是处于矛盾而割裂的情绪体验中: 一方面,阿华渴望家庭的温暖,渴望父母能够多关注与理解自己; 另一方面,阿华不得不继续面对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攻击和损害,他恐惧、难过、愧疚、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