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施工场地》读后感读书心得 《大施工场地》这本书是很早之前的一个书了,是改革背景下的一个小社会的写照,下面的这篇《大施工场地》读后感读书心得一起看看! 《大施工场地》这本书从回顾农村改革、反思新自由主义进展模式开始,然后开始讨论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现代化”道路。再到“农民工”的这一带有政治、经济“价值”的身份问题。而后,作者们又考察了建筑施工场地上特有的分包劳动体制及其影响。最后两章则是工人在种种压迫和不公下的主体认知的形成与抗争。因为篇幅有限,只能将文本中的部分内容拿来思考分析。 首先,是对农村改革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进展模式的反思。20 世纪 70 年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最先开始的是对农村的改革,破除旧有体制,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但是,这样做只是恢复了小农经济的活力罢了。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农村经济的长远进展。“一夜迈过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过富裕坎”的小岗村便是例证。于是,陷入困境的农村,便只能将被“剩余”的劳动力送往城市。单纯就劳动力生命的再生产而言,农村的一亩三分地好像牵强够满足人的最基本需要。为达到类似圈地运动的效果——为资本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就需要一种既有存在必定性又有需求性的东西——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将人的欲望合法化并且将之无限放大,使农村即使在情感上都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更不用提在物质文化上的欲望。而城市中心主义与消费主义一直是紧密结合的。从现代化进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化似乎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以城市为中心的进展主义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城市生活方式成为现代文明的样板,农村成为现代性的他者,成为愚昧和落后的象征,农村不但被掏空了资源,还在意识形态上被掏空了价值。”属于城市的消费主义扩张到农村,鼓动起人们的欲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农民工是建筑工人的主体,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农民工也是以建筑工人的形象出现的。这批往返于城市和农村的“候鸟”,其形成与存在是自发与自觉行为的结果。自发在于这是市场经济和资本逻辑的必定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觉在于政府和资本有意识引导利用的默契。新工人的形成,农民工走进城市,就是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当农民工为了追求现代文明来到城市的时候,遭遇的,却是冰凉的现实。” 为什么? 所谓“积累”,向来是指积累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