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伦理思想起源及进展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揭示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指出现代医学面临的许多困境,更多的并不是在医学本身,而是医学科学化后的一些副产品和现代社会商业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冲击。因此,药学学生仅仅学好药学理论和基本药学知识远不能适应社会对药学工作的要求,还要能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注重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进展和转归的影响。 1 中国医药学伦理思想的起源及进展 分析中国古代医药伦理思想形成和进展的原因可见,一方面医药伦理思想的形成和进展与当时的客观物质、技术条件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官方的干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我国唐代,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同时还颁布了医药法规即医药管理的律令,以保证医药道德法律规范得以贯彻。宋代建起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当时的“和剂局”按官府颁发的药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制药品,对确保人民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1]。 在中国古代,医药伦理思想主要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人们在实践中确立了道德行为评价的标准,并将道德行为评价的标准作为物质利益获得的前提条件。显然,在当时,人类已经在医药学的实践领域中产生和形成了伦理思想观念,并依据这一观念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第二、在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家的思想中,儒家思想中的“爱人、行善、慎独”在医药伦理思想中得以光大,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药伦理理论体系。第三、医药实践人员的道德要求、医药学伦理思想和医药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得以摆正,并提出了仁爱救人,不贪财色;普同一等,一视同仁等一系列道德品行和行医作风要求,这些伦理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鲜亮的继承性特点。第四、当时的医药伦理思想、道德法律规范与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紧密结合,或者说医药伦理思想融入到国家法律、法规及官方的管理法律规范之中,作为明确规定约束医药实践人员的行为。 中国近、现代医药,这时期的医药伦理思想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医药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规范形成,对医药学实践人员有明确的道德要求,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成为指导医药实践人员行为的根本准则;第二、医药道德思想及原则,法律规范紧密地与医药学的管理,法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医药学实践中有效地发挥约束作用。第三、从医药伦理建设的进展上考察,已经形成了一支专门队伍,并日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而应对最新课题开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