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和语言的感情色彩。2、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语言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过程与方法:1、以学会有感情的朗读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朗读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和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教法学法:合作探究与汇报展示法,语言揣摩法,活动展示法,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什么是演讲?讲演:讲演又叫演讲或演说,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指①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②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③针对某个具体问题,④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二、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1946 年 7 月 15 日被杀害。三、介绍背景: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 年 7 月 11 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 15 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