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学科学课程指导纲要《义务教育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虚席、为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黄精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由此,小学科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合适的。按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特点,自觉、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小学科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科教育,需要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学科性原则。探究性是科学课程的显著特点。教学中,应凸显探究性的学科特点,把科学课程亲历探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探究活动中显性的、隐性的内容与之有机结合。2.体验性原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有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