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诗学理论中的史诗演述与文本流播“口头性”(orality)是“口头诗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与口头传播相关的特征和规律,它的范畴涵盖了口头诗歌的如下一些层面:诗歌的语言;诗歌的主题;诗歌的故事模式等。其根本特征包括并置、平行、冗赘复沓、重言修辞特征等。口头文学作品中“口头性”形成的前提是口头表演的特定语境,因而它是通过活态的口头表演呈现出来的。彝族史诗的口头特征源自史诗萌发、展演和传承的民俗土壤,彝民族山地社会的自然和社会空间为史诗的传承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隔绝的文化语境,使其不易受外来文明浸染,从而保证了史诗口承特征的完整性和史诗传承的连续性。“口头诗学”理论强调,史诗文本是表演中的文本,表演决定着文本的性质,表演立足于观众的“听觉”而非读者的“视觉”。正如洛德在评价帕里时所说:“帕里的收集工作最突出、最有价值的特点就是它彰显出了歌手及其表演。通过其文集,人们可以认识到:每一个文本都代表一位歌手的一次表演,无论是以演唱的方式,背诵的方式,还是以口述的方式;而每一次表演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歌手的参加。”毕摩展演彝族史诗过程中的口头性问题涉及史诗文本的口头特性和史诗表达的仪式场景两个重要环节。彝族史诗《勒俄特衣》在凉山地区的传承和流播是在宗教和世俗两个路径上同时展开的。史诗是彝族传统的职业宗教活动者(毕摩)送灵招魂、祀神驱邪和占卜除秽的宗教经籍的组成局部之一。毕摩经籍除占卜类经书外,其书面文体形式均为诗体,这些韵文多以五言为主,杂以三言、七言、九言、十一言,经籍的韵文样态由口头记诵和传承的语境所致。就形成彝族经籍韵文存在形态的原因,学者巴莫曲布嫫提出,彝文经籍“由于其书写传统有着自身的特点(彝文是音节文字)和历史的局限(诸如毕摩世袭传承的制度、垄断文字的保守、书写物质材料的缺乏、书籍流通的限制、印刷尚未普及等等),民众作为接受者只能通过仪式活动听诵、听解作品,而非诉诸于视觉的阅读”。基于此,“口头性”便成为测定毕摩经籍文本文体特征的重要表征,并由此形成毕摩唱诵经籍的说唱艺术。彝族史诗演唱歌手的身份也是讨论史诗口头性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毕摩的主要职责是主持宗教礼仪,他们的史诗演唱并不属于单一的民俗娱乐活动,其属性表达出宗教性与教育性合二为一的特点。可以说,史诗演唱本身就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局部。毕摩的文化身份显然同《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等歌手有所区别,他们的身份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