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忠义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行动策略思想,致力进展一群乐学、善思、笃行、敬业的“新忠义老师”。一、从现状到展望——“新忠义”文化建设的美好愿景学校生源由两部分组成,既有江阴本地孩子,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市民子女。我们既需要中国传统、江阴本土文化的滋润,更需要有根植中国、放眼世界的大中国情怀来办好教育。因此,我们选择了“新忠义”。(一)弘扬中华传统伴随着社会进展,人们在享受丰裕物质的同时,日益感受到整体高贵情感、高贵精神的缺失,其中就包括“忠义”的缺失。开展“新忠义”教育,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二)传承地域文化江阴素有“忠义之邦”的美称,有“忠义”古迹可寻,有从古至今的“忠义”名人可学,有脍炙人口的“忠义”名文可读。开展“新忠义”教育,能更好地传承地域文化。(三)打造学校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國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把“新忠义”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二、从传承到创生——“新忠义”的核心内涵(一)传统“忠义”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先秦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义”的概念则逐步转化为同类人(亲人、亲戚、朋友、同事)之间互相对待的道德观念。汉代以后,“忠义”连缀开始出现。人们用“忠义”来赞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说明他(她)既能对上讲忠,又能对同类人讲义。江阴被称为“忠义之邦”。明末抗清守城之战,江阴人忠烈之气与天地共存,故江阴南门有历史悠久的“忠义街”,江阴中山公园有“忠邦亭”;江阴有许多忠义之士,如春秋延陵季子、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明代徐霞客、近代抗清三公、刘氏三兄弟、巨赞法师等。(二)“新忠义”的内涵学校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结合“立德树人,求实创新”的校训,取传统“忠义”之精华进行大胆的传承和发扬,提出了“新忠义”的概念。“忠”,指忠诚、忠厚、忠善,具体表现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家庭,悦纳自己;认真学习,热情工作。“义”,指仁义、信义、情义,具体表现为:义对亲朋、义对同事、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热爱地球、关爱自然。三、从相对独立到多元整合——“新忠义”文化建设的行动策略(一)相对独立阶段学校主要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