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爱心与教育》后,我由衷地敬佩李老师,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他与学生沟通总是充满无限深情的。最终,他的爱心付出得到了回报,学生们都很爱他。看着看着,我的愧疚感也油然而升,我也爱孩子的,我会因为他们生病了,抱他们去医务室,我会因为下雨了送他们回家,他们没钱吃饭了,我就掏出钱来。每次训练结束,我都……会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并嘱咐他们路上小心车辆但是,由于我为了抓教学进度和效果,常常出现发火的时候。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幼苗。他的执着震撼着我,渐渐让我心平气和起来。我想我应该学习李老师,深化到学生的心灵,想他们所想,学他们所学,与孩子们共享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古人说: 书非借不能读也。 的确如此,因为借来的书就有还期,必须每天有计划地读一些,到时候才能如期偿还。图书馆的综合类图书区是我常去的地方,很多好书让人爱不释手。为此,我给自己制定了每天读书不少于 30 页的读书计划。这样,我的借书卡每次借一个月就可以读完两本 300 页左右的书了。寒假到了,于是我特意借来一本教育类的书————籍著名教育家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素养教育探究手记》每天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致使每天都多读一些,比计划提前读完了这本号称 让所有”“”“”“”“”人感动流泪的教育故事 ,甚至连 前言 后记 补记 附一二三四 都一字不落地如饮甘露一般读过了。读书必有感触,即使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自己的读书习惯也是要摘记读书笔记和在博客中留下感受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现代人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 开卷有益 的道理所在。首先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临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书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游,进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读那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精彩的文学描写的方法,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感染。第三点,我在读教育类的书籍时,就如同在跟大师对话,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真是何乐而不为呢?在小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读书就有摘记,每每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美文掩卷之际,都要在脑海中回味半晌,陶醉于文中的故事里,尽享文字给人带来的那种酣畅淋漓的仿佛品尝艺术盛宴的美妙味道。现在,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仍然不想改变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