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洋洋 20 万言,集中国古代医学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推崇,至今仍被列为学习讨论中国古代医学必读的经典性著作。但是,就是这样一部著名的古代医经,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今日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是以西汉末年刘散(?—公元 23 年)的《七略》为底本的。西晋时的医家皇甫谧(公元 215—282 年)在所著《针灸甲乙经。自序》中写道:“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可见,在刘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经提到了《黄帝内经》。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这是《黄帝内经》成书的最后年限。 那么《黄帝内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呢?会不会更早一些呢?历代学者对此一直有分歧。有些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公元前 26~前 22 世纪)的作品,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自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但是,黄帝、雷公都是传说中原始公社制末期的人物,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产生出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科学著作。因此,另一些学者主张:《黄帝经内》成书于周秦之际(公元前 11 世纪—前 3 世纪)。明代胡应麟在所著《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医方等录,虽亦称述黄岐,然文字古奥,语致玄眇,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窃附黄岐耳”,“《素问》精深,《阴符》奇奥,虽非轩后,非秦后书”。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原本残阙,冰采《阴阳大论》以补之。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定;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 现代的医史专著或教材中,也有持类似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