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吕忠梅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公众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加水平还比较低。以环保为例,尽管我国公众参加环保事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很大的进步,但在现行法律中只有抽象、原则性的规定,还没有形成一项具体的、有保障措施的制度。 “”要让百姓在各项社会事务中真正说得上话,仅靠一些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临时性措施是不够的,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安排。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让百姓说了不白说 来自福建的章联生代表谈到去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厦门海沧px事件。他认为,厦门市政府以开明态度应对公共危机,努力制造一个民众与政府、企业平等对话的平台,达到“”了 多赢 的效果。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的做法值得各地政府借鉴。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在每次全国两会召开之前都要专门召开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普通百姓意见。 ——然而,多位代表、委员对目前公众参加公共政策的主要形式听证会制度提出批“‘’判: 现在的听证会多数还是 逢听必涨 ,由于公开性不够、公众参加人数不足、缺乏代表”性等问题,多数听证会的结果并不利于消费者。 吕忠梅代表讲了一个例子。去年,有一个城市在居民小区附近建设垃圾焚烧场曾引发强“”烈争议。此前建设方在论证时也组织过 民意调查 ,竟然只发放100份调查表,收回8“”5份。 民意调查 的结果是同意垃圾焚烧项目的居民占71%。这引起小区居民的强烈不满。 “保护百姓**”权利,我们不是没有法律制度,却常常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吕建中委员举例说,在劳资纠纷中,面对企业主,普通劳动者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几乎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能力。出租车司机生存环境差、农民工工资拖欠等等都是此类问题的反映。 “‘’很多事情,也请老百姓参加了监督,但效果不佳。一是 说了也白说 ,被监督者只是口头表态,付诸行动的不多。二是不能实现同步的有效监督,往往都是在事情发生以后公众”才知晓。 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说,保障人民**权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