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等级制度中国历代职官夏商时期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常常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商朝后期,王族的长老有称为父师、少师的,对王负有辅佐、指导的责任,如箕子、比干。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他们原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加一些政事。西周-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成为王,又称天子、天王。王位一般由嫡长子(参看宗法)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王的正妻称为后。此外,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叫做邑。他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王室机构是中央政府,诸侯和大夫的机构是地方政府。军政大权掌握在王室和外戚的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在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力。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 2、3 人担任。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太史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卿士并列,但是其职权范围小了很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政府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等。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乐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诸侯的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为卿,但是不能称为卿士。战国-清朝末年这一时期长达 2300 多年。君主地位非常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族的地位下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的地位上升。秦朝以后,国家机构的设置日趋复杂,职务分工越来越细,职官的设置非常复杂。职官的分类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下面简要了各种类型的职官的沿革。国君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