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翼龙化石新发现与讨论进展打开文本图片集对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多个新翼龙属种的讨论,在翼龙习性、起源与演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翼龙动物群对比等方面取得若干进展。新疆发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含有大量三维保存的雌、雄翼龙个体和翼龙蛋化石,在翼龙性双型、个体发育和蛋壳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结合辽宁建昌、浙江临海等翼龙产地的野外工作和同位素测年结果,初步建立了中国的翼龙化石地层序列和时代框架。在对含翼龙化石地层的野外详细讨论及剖面实测的基础上,通过对锆石 U-Pb 同位素测年,获得了多个有争议产地和层位的绝对年龄。如浙江临海上盘的临海浙江翼龙(Zhejiangopteruslinhaiensis)化石地点的塘上组(小雄组)凝灰岩年龄,证实浙江翼龙时代为晚白垩世;辽宁建昌玲珑塔的翼龙化石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最新测定的锆石年龄表明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在对有争议的翼龙化石产出层位同位素测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中国翼龙的地层序列和时代框架。热河生物群的翼龙新发现自从 20 世纪末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翼龙化石以来,20 多年来翼龙讨论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果。随着新化石的发现,讨论内容已不再局限于形态学和分类学,更多的是关注翼龙的习性、起源与演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翼龙动物群的对比等。隐居森林翼龙(Nemicolopteruscrypticus)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已知最小的翼龙,对这一化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个体大小和生活习性两方面。森林翼龙发现于辽西热河群上部的九佛堂组,距今约 1.2 亿年。它的体型娇小,翼展仅 25 厘米。尽管其头盖骨和部分头后骨骼没完全愈合,但组成化石骨架的几乎所有骨骼都已完全骨化,包括趾骨和跗骨,另外腹膜肋和胸骨这类在幼年个体中很难保存也很容易破裂的骨骼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很显然它已经不是一个幼年个体了,至少是一亚成年个体。森林翼龙比发现于热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翼龙胚胎(翼展约 27 厘米)还要小。因此,从个体发育来推断,成年的森林翼龙很可能是已知最小的翼龙了。森林翼龙还具有一些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如在股骨远端发育股骨后突,第四趾倒数第 2 趾节弯曲等。其中三角形股骨后突很可能是为了更好地附着肌肉,连接股骨和胫骨,甚至到足部,以增强后肢下部和足部的运动能力;倒数第 2 趾骨强烈弯曲,以及趾节加长等特征都是树栖生活的重要形态学证据,很显然,这样的脚趾结构并不适应地面行走和奔跑。在树栖鸟类中,倒数第 2 趾节也较长,这也佐证了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