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八代青年解读观察中国出现“青年”这一群体的百年历史和八十年来中国青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和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青年的革命性作用和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第一代青年:“辛亥青年”。以孙中山为杰出代表的“辛亥青年”成长于“西学东渐”的历史时期,最早觉悟了的他们敞开胸怀,勇敢进行文化选择,并且艰难地实现了国家政体的转换,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取得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胜利。他们不仅被历史规定着、塑造着,也勇敢地选择了历史,谱写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第二代青年:“五四青年”。辛亥革命过后,一代青年精英们发现,中国更需要的是科学与民主,是人性的张扬和个性的解放,是一场更深刻的文化革命。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为代表的一代精英从文化领域反思民族传统,在文化开放的前提下进行文化选择。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打倒“孔家店”实现了政治、和文化领域的重大变迁,由此催生了具有革命意义的一代青年——“五四青年”。“五四青年”给后世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启蒙思想和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第三代青年:抗日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但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对民族文化的批判不得不让位于民族救亡工作。时代需要青年更多的是奉献热血和躯体,青年对民族落后状况的自省与批判所需要的智慧之光被战火硝烟吞没了,残酷的战争既剥夺了青年沉着进行文化批判与选择的时机,也扼杀了选择文化所需要的个性解放。第四代青年:解放战争中的青年。抗战结束后,原来可以继续“五四”业已进行的文化启蒙,但是国共之间爆发了内战。这代青年失去了沉着选择历史的时机,并且形成了某种偏离 a 现代化要求,偏离“五四”精神的心理惯性——屈从现实,听任命运的摆布。第五代青年:建国初期的青年。前两代青年屈从现实的惯性在第五代青年身上继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一代青年在歌功颂德和自我忏悔中打发青春,青年失去了青年的本质——独立思考,批判地选择,青年也由此偏离了现代化的轨道。第六代青年:“文革”青年。他们承继了五十年代青年的某种品行与传统。令人惊奇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年的脚步是那样的震撼世界,以至于美国《时代》周刊在 1966 年不得不把一年一度的“时代风云人物”的桂冠送给“二十五岁以下的一代”。其实中国的红卫兵在分享这份殊荣时,是为自己曾经扮演的角色而感到羞愧的。对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