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学五书唐韵正》“蒸韵说起顾炎武是清代著名学者,其音韵学上的成就主要表达在著作《音学五书》对上古音的考证。《音学五书》共 38 卷,其中《唐韵正》20 卷,占据《音学五书》的大局部篇幅。一、考证方法顾炎武以他考证的先秦古音为标准,纠正《唐韵》的古韵注读。在《唐韵正》中,顾炎武先在押韵字下注明其在《广韵》中的反切,然后再注明他认可的古音读法,之后运用大量先秦两汉以至隋唐时期的诗歌韵文材料、通假材料、异文材料、古注材料等来自己的古音观点,通过一系列的论证,从而证明押韵字的读音,并说明其音变发生的时代。顾炎武认为但凡在同一部的韵都是可以通押的。我们今日所要讨论的“蒸”韵和“登”韵同在第九部,二者是通押的。在《唐韵正》中,“蒸”韵下只有一个“能”字,所以我们主要是根据《唐韵正》的描写讨论“能”字。“能”字上古音的反切下字“来”与“代”,在顾炎武的分部中同属于第二部。故“能”字是可以和“脂之微齐佳皆灰咍支尤”通押的。二、考证过程第一,顾炎武利用大量的诗歌韵文材料证明“能”字的上古音与他所论述的第二部通押。其中的诗歌韵文材料涉及到先秦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的诗歌材料有:《诗经》《易经》《礼记》《楚辞》《说苑》《孔子家语》等。两汉的诗歌材料有司马相如《封禅颂》、扬雄《太玄经》、张衡《东京赋》、王逸《九思》、边让《章华台赋》和《后汉书·黄婉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韵文材料有:魏文帝〔曹丕〕的《秋胡行》,汉魏文学家阮瑀的《七哀诗》,三国魏诗人阮籍的《咏怀诗》,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射雉赋》、潘尼的《瑇瑁椀赋》和《赠王元貺诗》、挚虞的《尚书令箴》、陆机的《挽歌诗》、夏侯湛的《东方朔画像赞》,东晋学者郭璞的《山海经》、葛洪的《抱朴子·博喻篇》,隋张公礼的《龙藏寺碑文》。在这些材料中,“能”字主要与又〔音“肄”〕、时、知、谋〔音“媒”〕、来、佩、疑、财、灾、之、智、意、事、欺、私、熙、雌、异等字押韵,这些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之韵、质韵、支韵、职韵、脂韵、灰韵等,依据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这些韵部都属于其所分的第二部,所以它们都是通押的。上古音的讨论对象应该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在这里,顾炎武的韵文材料涉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些不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先秦古音的讨论。第二,顾炎武利用古反切材料证明“能”字古音“耐”。《释文·诗》:“‘各奏尔能’下云,徐奴来奴代反。‘柔远能迩’下云,郑奴代反。...